新葡京博彩官网

专业版 简繁转换 English

搜索热词: 婚姻登记 低保 养老 收养

强化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民生导向

2025-11-06 11:19:03 来源:中国社会报 阅读次数:0
浏览字号
打印页面

  闫何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深刻阐明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民生内涵,要求将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更多放在惠民生和促进人的现代化上。

  民生需求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点”。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首先要发挥居民需求的牵引作用,拓展终端消费容量,以国内大循环的确定性夯实新发展格局的内在根基。

  总体看,当前我国居民消费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居民消费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综合国家统计局有关数据,2012―2024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1万亿元增至48.8万亿元,居民恩格尔系数从33%下降到29.8%,居民消费正由生存型向发展型、享受型消费升级。二是居民消费作用的发挥还不够充分。根据国家统计局有关研究,2012―2022年,我国居民消费率整体在37%―39%区间波动,明显低于发达经济体50%―70%的水平;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率还不够强劲,2024年为44.5%,距离国际上居民消费率60%以上的消费型社会标准还有不小差距。三是制约居民消费的一些深层次问题有待破解。例如,收入分配体系还有待完善,社会保障的均衡有效覆盖存在不足,养老、大病医疗等的潜在负担较重,个人住房贷款还本付息压力较大,这些因素强化了家庭的预防性储蓄倾向,影响了消费意愿。

  消费是生产的动力和最终目的。面向未来,要进一步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更加注重惠民生、促消费、增后劲,着力提振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畅通国民经济循环。要突出民生建设对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作用,将“把经济政策的着力点更多转向惠民生、促消费”既作为当下扩内需、稳增长的重要抓手,又作为中长期转变发展方式、更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举措。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持续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服务于民生,以消费提振畅通经济循环,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要优化消费环境,稳步破除制约消费的障碍束缚,降低居民负债压力,完善教育、养老等消费支持,改善金融消费服务,提升居民消费能力、意愿和层级,更好畅通消费带动投资、带动产业升级、带动就业增收的传导链。

  民生发展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就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高质量发展,就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好不好”不仅是发展质量问题,还包括发展结构以及发展成果的可及性问题。

  经济体系现代化的根本在于人的现代化。一方面,人的现代化是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动力,人正日益成为经济现代化的最大影响因素。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坚持人民至上理念,中国式现代化首先关心的是人,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促进人的发展是我们一切经济工作的初心。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经济体系转向高质量发展,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例如,有的产业转型动力不足,面临低效竞争、技术路径依赖等问题,部分企业智能化改造投入意愿不强,影响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城乡区域发展的平衡度有待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居民收入水平相对滞后,区域间产业链协同效率有待增强等。

  解决这些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关键之一就是要打通经济体系现代化与民生发展、人的现代化之间的有机联系。将人的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价值取向和动力源泉,强化经济体系的人本逻辑,从“物本经济”转向“人本经济”,在发展评价上更加突出社会福利的测量。坚持经济增长和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相统筹,将破解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与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相结合,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健全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制度机制。提升经济发展的文化内涵,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引导人们形成现代化精神品质。优化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为群众自我发展和创新创造营造更加公平普惠的社会条件,促进人的现代化。

  民生投资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现代化生产日益呈现出科技和人力资本密集的特点,通过增强全民科学素质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

  近年来,我国科技发展和运用取得巨大成就,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也还存在一些不足。总体科技实力有待提升,基础研究、前沿技术领域的创新能力有待加强,原创性、颠覆性创新还不够多,发明专利转化率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技术与场景运用融合不够,传统企业数据整合能力较弱,工艺创新与工具升级普及率不足,工业企业中的智能工厂比例有待提升,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的高端人才不足,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人才缺口较大。科技创新运用的规范引导有待加强,数字经济“赢者通吃”效应加剧收入分化,技术替代容易引发结构性的岗位挤出效应,AI等智能化运用潜藏着技术异化侵蚀人的主体性的风险,等等。

  人是最核心的生产力,科学技术的进步本质上是人类科技能力的发展,必须将人力资本积累作为培育先进生产力的战略性工程。一是要加大“投资于人”的力度,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尖端人才培养,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强化基础研究,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抢占前沿领域制高点,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引擎。二是要强化科技技能的普及,提升广大劳动者运用新质生产力的能力,使先进科技有效转化为先进生产力,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扩容,提高全社会整体生产能力。三是要处理好科技创新运用与民生发展的互动关系,构建民生导向型的创新体系,把医疗、教育、养老等民生热点作为科技攻关重点,推进相关科技成果在民生场景的规模化应用。建设包容性创新生态,强化科技垄断型企业的社会责任,建立数据等要素收益的利益主体共享机制,科学调节先进生产力发展带来的财富效应。设立民生领域技术应用负面清单,健全AI时代的人机协同规则,防范技术运用与民生安全的冲突。

  民生福祉是衡量经济运行质量的重要标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既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标,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和国民财富格局不断优化,呈现出良性发展态势,同时还面临一些结构性矛盾。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占比不高,劳动与资本收益失衡明显,行业垄断影响按劳分配制度的落实。政府通过再分配加强了资源配置能力,但助力居民实际收入改善还有不足,收入分配调节作用有待更好发挥。公益慈善的税收优惠等政策落地不够,慈善规模有待扩大、结构有待优化,第三次分配不够健全。教育等发展型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水平有待提升,低收入家庭子女职业继承率较高,各类群体发展的均衡性尚需增强。

  增进居民普遍福祉、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夯实社会再生产根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我国总供给与总需求的不平衡,主要表现为生产能力与居民消费能力的不平衡,核心是收入分配格局有待优化,导致了“经济—民生”循环不够充分和顺畅。要更好平衡效率与公平,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促进“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相协同。完善劳动友好型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实现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升同步。完善市场体制和体系,促进劳动力市场充分竞争,提升按劳分配原则的渗透率,缩小行业工资差距。拓宽居民财产性收入渠道,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逐步形成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进一步提升政府再分配效能,优化公共支出结构,提高国有企业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贡献度,改革完善医疗卫生保障体制,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推动第三次分配制度创新,培育慈善发展的良性生态,壮大慈善规模,更好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

  [作者系民政部办公厅(国际合作司)副主任(副司长)]

关闭窗口

扫描关注
新葡京博彩官网

新浪微博